close

開啟這個部落格的初衷是希望能夠記錄自己生活的點滴,希望藉由這些記事,能夠稍稍幫忙未來想踏上這條窄路的大小朋友們。因著某些原因,筆者不會在這公布真實姓名,除此之外所有故事皆為自己曾經或正在發生的。

筆者今年25,鋼琴琴齡約18年,小學國中皆就讀台北的音樂班,高中因許多莫名的因素而轉入普通班,大學期間皆在理工科系打轉,高中至大學間練琴完全中斷約3年多(高三至大三期間),直到大三下學期重新練琴後才開始有著強烈的想法希望能夠成為演奏家。經過將近一年半,每日約2~5小時的練習,於2016年幸運考取琵琶第音樂學院(Peabody Conservatory)

是否要考音樂學院是一個很掙扎的決定,在台灣我有著非常好的鋼琴老師,進入音樂學院其實又會因為學科的關係而減少練琴的時間及自由度,然而音樂學院仍有十足的誘因,讓我最後決定要進入這個體系。
其一是同儕間的競爭關係,越是有名的音樂學院如茱莉亞、新英格蘭、曼哈頓或是筆者秋季即將就讀的琵琶第,同儕間的實力越是深厚,而在這樣的環境下,自然而然會刺激自己去花更多時間練習。要知道練琴是個非常「無聊」的工作,每天彈奏同樣的曲子2小時持續至少兩星期,難的曲子甚至持續得長達半年,就算毅力再強的人,都可能碰到瓶頸而漸漸失去練琴的動力。聆聽同儕一場美妙的音樂會,不只是能夠重新刺激起這樣的動力,甚至可能藉由他的音樂啟發一些曲子上的靈感。
其二是在學校的演出機會,光是獨奏會一年就可以辦2~3場,音樂學院又大多有自己的樂團或是與外校合作的樂團,而能有協奏曲演出的機會,甚至會有一些較私密或初辦的地區賽/國際賽,是只有在音樂學院能夠看到的。這些都是能夠讓自己很好累積舞台經驗的機會,畢竟舞台上跟練習時的感受是完全不同,一首曲子至少經歷過3場上台的經驗才能在舞台上有較穩定的發揮。
其三是人脈,在知名音樂學院能夠認識很多世界有名的演奏家、教育家,而他們所認識的樂團、音樂人士,有可能某天被老師介紹給你認識,進而成為帶領你走上舞台的契機。這種機會看似可遇不可求,但只要你有一定的實力以及跟老師一定的親近程度,許多代打上台而一炮而紅的學生都是靠著這樣的機遇成為音樂家。音樂圈是個很小的環境,認識名師/名演奏家是個讓你能夠輕鬆踏入許多環節的重要標籤,像是許多國際賽雖然要求寄錄影檔審核,但是基本上都是從經歷跟推薦信開始審查,試想一個大賽有上千個報名者,怎麼可能會聆聽每張徵選的錄影,因此推薦信及經歷必佔了非常重要的比例。
當然,在美國就讀音樂學院的學費是很可觀的,以筆者就讀的琵琶第來說,這所音樂院每年所發的獎學金是出名的「少」,而一年兩學期含食宿,約需65000美元的花費,筆者很幸運因為教授幫忙而申請上約25000的獎學金補助,否則還真會被這筆錢嚇到萌生打退堂鼓的念頭。

這就是大略筆者的簡介,一些更詳細關於音樂學院,關於國際賽,關於筆者其他想記錄的人、事,會在其他文章中再與大家分享。

arrow
arrow

    musicianli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